红侨社区是云南省13个安置归侨的华侨农场之一,它的前身是元江国营红河华侨农场,在启动实施“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政策后,于2009年3月正式并入元江县澧江街道并更名为红侨社区。
建设归国华侨幸福家园。1960年6月,自首批接收印尼归侨以来,截至2005年底,红河华侨农场先后接收安置印尼、缅甸、日本、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归侨共2500余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各国归侨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真正实现心有所归、居有定所,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经历过颠沛流离苦难的归侨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后,“五个认同”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归侨们回到祖国后与当地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与各族群众打成一片,互通有无、互通婚姻,许多家庭都有三种以上的民族成分,尽管生活习俗不同、语言各异,但归侨们和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发展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逐渐形成拥有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京族等11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绚丽绽放,结出了累累硕果。红侨社区被国务院侨办授予“侨之家”“全国为侨公共服务示范单位”,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侨务工作示范单位”,被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侨胞之家”,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成效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显著。
建设优秀文化互鉴融通相促相长的家园。归侨们把国外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带回祖国,教会当地各族群众水稻、甘蔗、芒果等先进种植技术,把咖啡、蛋卷、千层糕等各种美食糕点的制作方法教给当地各族群众。当地各族群众把米花、麻脆、竜粑、油炸肉、泡皮、血肠等本地美食做法教给归侨,归侨和当地各族群众以舌尖上的味蕾、以生产生活经验交流开始,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归侨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互鉴融通相促相长。
归侨侨眷胸怀祖国,“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代代相传,并深深融入骨髓里,红桥社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用自律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元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