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港澳台侨海外
“瞧侨元江 硕果盈枝”—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铸盾边疆,共护山河”志愿服务队的元江侨乡民族团结之旅
2024-08-05 11:13:19

华人华侨是我国重要的群体之一,在各领域贡献显著,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与影响力,并为中国发展及国际交流注入活力。云南是我国边疆重地及“中国第五大侨乡省”,其中元江县因其独特的归侨安置历史而拥有丰富的“侨元素”与“侨文化”,该地归侨群体与各少数民族群体团结安定,共同发展建设云南边疆,是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典范代表,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新时代青年学习实践的重要方向。

2024年7月21日至23日,“铸盾边疆,共护山河”志愿服务队和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山海互为邻,侨语新‘溪’望”青年先锋队元江分队,结合小语种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特色,在夏玉清教授的带领下,深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联合元江县侨联开展探访与实践活动。

一、侨影元江,果韵飘香

元江县,以其丰富的侨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水果而闻名。元江的归侨主要集中在澧江街道红侨社区和甘庄街道红新、甘庄、干坝,这些地方是云南省重要的归侨安置点。

其中“红侨社区”前身是“国营红河华侨农场”,是云南省13个安置归侨的华侨农场之一。该社区始建于1960年,辖2个居民小组,共有515户1261人,其中归侨侨眷有101户280人。2008年,启动了新一轮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国营红河华侨农场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要求,于2009年3月正式并入元江县澧江街道并成立红侨社区。

“甘庄华侨农场”前身为国营甘庄农场,1960年4月安置印尼归侨1125人后更名为国营甘庄华侨农场,并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印度、越南等国家的归难侨。甘庄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穿境而过,且中老铁路元江站点设在甘庄。这里居住着来自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归侨、侨眷2800余人,他们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同当地傣族、彝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志愿者们通过实地考察,亲眼见证了侨乡的自然风光之美: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田间地头的各色水果以及那挂满枝头的金黄芒果,无一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生机。在这里,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侨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以及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坚定信念。他们为元江现代化发展贡献“侨”力量,促进民族地区解决发展问题,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

二、侨缘民族,和谐共建

在探访过程中,志愿者们与老归侨、新生代侨眷面对面交流,亲耳聆听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侨乡故事。

志愿者们了解到,由于越南、印尼等国家排华的原因,当年的老归侨们被迫遣返回国,其中一部分人被安置在元江县的红河华侨农场和甘庄华侨农场。当时,当地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原住民,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他们主要种植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然而,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和谐相处,归难侨回国后也被安置在此,与当地居民相处融洽。

元江县侨联主席刘国忠提到:“当时我们甘庄这边世居民族主要是彝族和傣族,归侨来了以后他们之间的相处得非常融洽,60年代印尼归侨回来时,政府安置房还没有建好,归侨们就分散安置在当地傣族家里,现在大家都成了好朋友,侨场里相互通婚的情况也非常多,一个家庭有3种民族是常有的。”

元江县侨联兼职副主席苏永仁提到:“我们那个时候过来,这边有很多少数民族,但是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

在调研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发现,当地的归侨侨眷不仅会说汉语和家乡话,甚至还能说、能听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其他归侨的家乡话。在多元的语言环境下,他们能够以主动、开放的心态接受并积极交流其他民族的语言。同时,当地的部分少数民族居民也能够听懂甚至会说一些越南语等。

通过参观红河华侨农场侨乡文化陈列室与甘庄侨乡文化展览馆,成员们还了解到,不同民族与归侨之间会互相参与彼此的节日庆祝,品尝不同的美食,实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共享。

三、侨力助边,民族共强

通过参观走访了解到安置在元江的归侨为边疆元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老归侨通过与海外的联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新的思想理念,归侨后代更是扎根边疆,反哺故乡,建设祖国。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归侨刚回来时便把从印尼带回的椰子、芒果、香蕉、咖啡、胡椒等农作物的种子种在元江华侨农场,特别是现在元江最著名的水果——芒果,最早便是归侨开始种植的,后带动全县芒果种植,而今芒果也逐步发展成为元江县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侨场充分发挥“侨”的特殊优势,引进海外新品种,试种香蕉,台湾青枣等特色产业,并大力兴建工厂。1989年投资100万建果胶厂,1993年建竹器厂、1994年组建红河华侨农场供销公司,1995年成立红侨建筑装璜材料公司,1997年与缅甸第四特区合作开发小勐腊南莽河水电站,在甘庄建设甘庄华侨糖厂、正勇糖果厂、化工厂等。

如今,侨界新生代依然对“侨”的身份有高度认同感,有很多侨眷大学毕业后重返家乡、回馈社会,为家乡的发展与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越南侨眷张星龙,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大学,毕业后到过泰国、私企等工作,但他认识到农业的持续发展性,回到元江开始创业,成立高地联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当地果农发展,从芒果种植技术到销售全过程,张星龙及其公司用新知识、新技术帮助种植户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为元江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越南侨眷何昌仁,00后,利用父亲多年“水果经济人”的销售网络资源,抓住新兴行业“电商”的风口带动家乡芒果外销,并且主动向侨界群众讲授利用互联网技术销售农产品的方法和途径,带动当地青年学习“新知识”,积极助力元江经济发展。

越南侨眷壮族姑娘梁定美则是投身于体育公益事业,她从小在华侨农场与印尼归侨学习羽毛球,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一名羽毛球国家二级教练员。现在的她不仅是一名羽毛球教练更是经常到当地小学做公益,她做这一切是因为当时归侨返乡时政府提供了很多帮助,她认为她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份爱与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交流中,梁定美最大的希望是元江县何时能建设一个专业的羽毛球训练基地,为全县羽毛球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除此以外,从印尼、越南回国的归侨知识分子,在当年承担着侨场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事业的重担,为元江县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华侨力量。

四、时代青年,挺膺担当

在这段时间里,志愿者们不仅投身于各项任务之中,与归侨、侨眷的深入交流,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嘉庚精神照前路,安全基石助振兴”的专题讲座,生动传播了嘉庚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侨乡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热情。践行“铸盾边疆,共护山河”的理念,展现青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责任精神。

元江县侨联主席刘国忠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我们元江的侨乡文化,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为家乡和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探访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边疆侨乡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让其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了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学习到元江归侨与各民族群众和睦融洽、和衷共济、勠力同心的精神风貌,汇聚起了筑边兴国的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团结、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

(元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编辑:杨宇峰
关闭
玉溪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