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空间方面全方位嵌入
中老铁路、元蔓高速通车运营,甘庄客货两站、中老铁路跨境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基础更加坚实。S45永金高速公路新平(戛洒)至元江(红光)段主体工程建成,修建元龙线等生命防护工程25.1公里,完成撮洼路路基工程,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34个132公里。以铁路、高速公路为“动脉”,以县乡道路为“静脉”,以“四好农村路”为“毛细血管”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力打通“断头路”,罗槃大道、铭学路、惠元路东段、元江大桥及东延线、兴元路南延线、文化路东延线相继通车,全面构建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和城市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县各族群众同村庄共小组、同社区共单元、同学校共班级、同机关共科室、同企业共班组,所有村(居)民小组、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100%实现各族群众互嵌共融、和谐共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式居住生活格局。
文化方面全方位嵌入
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全民共庆,哈尼族十月年、彝族火把节、傣族花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共同参与,推动各族群众在生活上交往互依、文化上交流互鉴、情感上交融互聚。开展省、市、县外文化交流活动,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棕扇舞等民舞文化带到广东参加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到楚雄、澄江、华宁、通海等市、县参加文化惠民演出。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到李和才故居、小柏木军政干部培训班、元江革命烈士陵园、老县委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祭奠先烈等活动346场次,举办“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影片放映”等活动658场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文学、歌舞、摄影、书法、绘画等创作大赛37场次;举办“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性联谊活动1500余场次。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教师抓起、从学生抓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和教职工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一起成长,一同进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校园大家庭。
经济方面全方位嵌入
充分发挥热区、区位、生态、特色生物资源等优势,坚持大抓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绿色矿冶、绿色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提质增效,旅游文化、现代物流、数字经济、康养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4+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云南元江产业园区重新纳入省级产业园区,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让各族群众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中互惠互利,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强大动力。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实抓细动态监测帮扶、乡村产业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争取衔接资金517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28个,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160人,发放小额信贷2162.31万元,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累计人均纯收入达18221.34元,同比增幅10.54%。76家村办公司实现经营性收入3013万元,81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玉河社区入选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深入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展劳动力信息大排查,整合部门力量,强化技能培训,宣传就业扶持政策,引导有能力的群众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实现就业433户1073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结合实际,强化种植养殖技术培训777人次,整合各类资金1350万元用于安置区后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茶叶、烟后经济作物发展,对有产业发展条件且有意愿的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大幅改善了生产生活居住条件,让各族群众都搭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及不增反降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个确保两个实现”目标圆满完成。
社会方面全方位嵌入
全县所有学校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民生保障支出占比达84.73%。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考一本率创五年来最高水平,学前三年入园率稳步提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积极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健康县城“三年行动”,国家卫生县城通过省级复审,因远、曼来等7个乡镇和红侨、洼垤社区分别被命名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城乡居民“两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金3695.08万元。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得到巩固。成功创建省级“如家信访窗口”,红河社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社区,者嘎村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基层消防力量建设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指挥体系初步构建。扛牢扛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2023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各族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幸福生活中凝聚了“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的共同心声。
来源:元江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