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如何构建出最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取最实实在在的收益
元江一直在探索实践
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元江上下主动思变谋变求变,盘活农村集体“三资”,做好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村办公司发展持续向好。2023年,元江县81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成立村办公司84家,其中,开展经营活动76家,实现经营收入3013万元,利润107万元。
一鼓作气背后,乡村振兴鏖战正酣,元江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村(社区)涌现了出来,以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产业带动、抱团发展、多元发展为代表的“五型”模式,成为了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密码,为元江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资源开发型:澧江街道玉河社区充分发挥集体预留用地效益,通过招商引资,集中统一开发城南片区集体预留用地,壮大集体经济。2023年,实现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29.3万元,实现股民分红202.86万元,是2023年云南省唯一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
资产盘活型:曼来镇盘活原红光农场改制后归社区管理的集镇和水果交易市场商铺、农贸市场摊位、集镇区周边零星土地等资产,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2021年被玉溪市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组列为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市级示范点,2023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2.65万元,比2022年的70.01万元增长3.77%。
产业带动型:羊街乡坝木村发展梯田特色农业产业,开展订单消费等方式,有序盘活羊街土特产市场,集体经济走上新“稻”路。2023年公司带动坝木村农户500余户,其中,脱贫户120户,销售梯田红米等1.9万公斤,开展米类、土鸡土鸭等订单售卖,销售收入52万元,助农增收48万元。2023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6.45万元,比2022年的11.14万元增长137.43%。
抱团发展型:澧江街道红侨社区通过土地参股,那整、龙潭、莫郎、南昏4个村(社区)以整合项目资金方式投资入股,共同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按约定比例分别获得产权和收益。其中,红侨社区年增收3.15万元,其他村(社区)年增收1.84万元。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有效实现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互惠共赢。
多元发展型:甘庄街道干坝社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农业水价改革、雪茄烟产业发展等提供劳务服务、基础设施承建、土地入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人。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22年23.8万元到2023年达217.6万元。
蹚出乡村振兴共富路,群山镇纸,江河泼墨。一年间,从村集体经济20余万元的干坝子,蝶变为突破200万元的典型示范村……元江这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远不止于一个账面数字。
回望“元江之路”,解码“元江四变”,元江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村企有效途径,乘着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东风”,谋产业、找市场、寻项目,不断破解乡村产业存在的原始资金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单一等问题,而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是元江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好班子领航、新乡贤助力、新模式带动,积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不仅集体强大、产业发展、企业获利,更让群众成为农业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村村有不同,村村齐发展。下一步,元江将持续深化“361”工作思路,以“三规”引领、“三建”并举、实现“三好”为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释放改革红利,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破题村集体增收之路,确保全部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创建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3个、10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2个,力争多点开花,蹚出一条乡村振兴共富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