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创新推进“三项计划”为抓手,充分挖掘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搭建“快通道”,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近年来,澄江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深入挖掘渔文化、水文化、古生物文化、农耕文化、村落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积极融入滇中核心旅游圈、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全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推出以澄江古生物化石、四季农庄农耕文化为核心的14条精品研学路线,创作《澄江等你来》《绿水青山》《琉璃万顷抚仙湖》《澄江故事》《仙湖之声》等彰显地域特色、展示民族团结的旅游演艺精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烙刻于游客心底。特别是近年来成功举办中国童声合唱节、格兰芬多自行车赛、抚仙湖(国际)高原帆船赛及半程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
架起“连心桥”,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86年前中山大学为避日寇战火西迁澄江坚持办学,与澄江人民铸就了一段相濡以沫、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诞生了澄江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大特别支部,中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青年生活社”在澄江开展的活动,继承和发扬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光荣传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同时对启发澄江民众智慧,传播文化知识,移风易俗。澄江人民的热忱接纳使得在战火中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的中大师生得以“弦歌不辍,游息有所”。如今,中大每年派出支教团到澄江支教交流。同时,针对澄江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作为校地双方共同播撒的深情厚谊的种子所结出的硕果——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已建设完工正加快投入使用,随着合作的深入,校地双方将赓续前缘,再谱新篇。
构建“新高地”,深化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近年来,澄江市将乡村旅游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让一个个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村“蝶变”出农文旅融合的新风貌,也让澄江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移民搬迁实践典范。建成澄江马房村、小湾村、寒武纪欢乐大世界、飞大田等一批乡村旅游村,打响抚仙湖、帽天山寒武纪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寒武纪化石地“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傩戏文化节等特色旅游名片,提升沿湖公交站点、观光车、共享电动车、公共停车位、咨询服务点等旅游服务功能,各族群众用双手不断书写着“山水澄江”的和美篇章。
擦亮“精品牌”,深度推广本地特色项目。做深、做实、做广“三交”工作,在生活相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组建74支聂耳百姓合唱团,常态化开展巡演、快闪等活动300余场。举办“同生共融”系列活动、“党的光辉照边疆 各族儿女心向党”教育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等活动,持续举办具有澄江特色的立夏节、火把节、傩戏文化节、铜锅美食节、荷花节、高香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大联欢、大聚会、大交流、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