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近年来,易门县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让非物质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赓续民族文脉,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彩。
举办非遗巡展,弘扬中华文化之美
易门县依托“二月二”传统节庆活动,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袂举办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来自昆明、玉溪、红河等13个州(市)共计59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齐“亮相”,让八方宾客沉浸式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非遗巡展上,大家可以欣赏到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云南有的“乌铜走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还可以体验片竹成丝、编竹成器,看竹丝篾片在匠人手中成就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尽显柔韧之美,劲节之持。除了好玩、好看的非遗,还有“好吃”的非遗,以勺为笔、融糖为墨的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唤醒了童年回忆;传承土法制作的易门十街红糖,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品质和风味;清沁悠长、芳馨浓郁的普洱茶,色泽鲜艳、咸香可口的火腿让人流连忘返。传承人们通过现场讲解、展示技艺、互动体验、产品展示,带领大家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为广大群众奉上一场可看、可品、可感的非遗“盛宴”。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赓续绵延
易门县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国学、国画、拜师礼、舞龙舞狮、戏曲花灯、制陶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浦贝乡中心小学与省非遗传承人杨建云陶艺工作坊合力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乡村少年宫陶艺馆,开设陶艺制作技艺课程,弘扬“李忠窑”陶瓷悠久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浦贝陶制作技艺。除此之外,全县2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龙泉街道江口小学、绿汁镇木厂小学、铜厂乡中心小学、铜厂西山小学等学校联合开展花鼓舞、皮影戏、芦笙舞、虎掌舞等非遗项目传承进校园工作,年开展传承活动300余课时,不仅丰富了学校的素质教育,还让传承人有了授艺的平台,让孩子们零距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后继有人。
推动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绽放光彩
易门县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融合意识,加强非遗项目的文艺创作,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自主创作、本土演出的音舞诗画《千古龙泉水》集中展现了易门历史、民俗、生态和文化建设成果,受社会各界好评。出版了《图说易门文化遗产》《铜矿遗址·峡谷魅影》《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易门卷》等文化书籍,制作了《易门豆豉制作技艺》《易门陶器制作技艺》《跳三桩》等专题片。近年来创作的苗族舞蹈《帽儿尖尖帽儿圆》《三桩是鸟窝》,彝族舞蹈《喜丧》《阿嫫揉啊揉》《龙抬头》《琴儿声声·鼓生生》分别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银、铜奖,《跳三桩》《赛磨秋》《抢松球》等获国家、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银奖,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