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远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打好“四张牌”,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钟因山灵秀,启远水人文”之称的因远镇。
一、打好“组织牌”,高位统筹强保障
因远镇坚持“一把手”工程的政治站位,高位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因远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扎实做好创建工作。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下发了《因远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方案》,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因远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央和省市县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贯彻落实。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实施完成投资100万元的因远小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示范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创建的工作局面。
二、打好“发展牌”,共同进步促提升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因远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的固本之举。一是有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全镇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247.3万元,可比价增速8.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招商引资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6.96万元,较上年减少5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12亿元,比上年增加0.35亿元。二是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投资1000万元实施因远镇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围绕万亩茶园资源优势做活茶文章,规划发展茶叶产业,打造因远镇茶园旅游研学特色。投资116万元打造因远社区幸福食堂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养老居家新模式,让人民群众乐享幸福生活。投资100万元实施车垤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投资60万元实施都贵下寨地质灾害隐患点公路挡墙及防护栏修建,筑牢防灾减灾“防护墙”。
三、打好“宣传牌”,教育引导营氛围
一是坚持文化传承。成功申报哈尼族传统习俗“九祭献”、白族木雕、白族民间小调、白族手工米干制作技艺4个省级非遗项目,申报白族民歌、白族洞经音乐、白族堂祭音乐、哈尼族民歌4个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白族服饰制作技艺、白族传统习俗“三月会”、白族洞经音乐之乡、白族石雕4个县级非遗项目,有22人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成白族民歌传习所1个、哈尼族棕扇舞传习所2个。二是发挥阵地作用。用活各类宣传阵地,充分利用镇宣传栏、各类标语,宣传展示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创建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职工学习、主题党日等学习内容。发挥教育基地作用,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被认定为元江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吸引各地学生、学者到因远开展文化交流。三是丰富各类活动。成功举办2023年元江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因远第十二届“三月会·米干节”“元江夜宴·灵秀因远”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宣传活动为契机,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
四、打好“交流牌”,聚焦交流交往交融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多年来,因远镇始终坚持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元江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因远第十二届“三月会·米干节”“元江夜宴·灵秀因远”火把节、“九祭献”等节庆活动,打通各民族沟通交流交往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促进交流氛围。为促进全镇各族群众交流交融,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积极推动群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组织篮球赛、中秋节庆活动等文体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交流交融平台。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