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民族宗教
玉溪通海:从基层沃土里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让石榴花在代办常开不败
2024-04-12 17:54:44

代办村是高大傣族彝族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乡西北部,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通海县城18公里。这里民风淳朴,没有不良风俗,村内分布有傣族、彝族、哈尼族、蒙古族等8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51.5%,彝族占总人口的27.1%,各民族之间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在这里,我不断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让石榴花在这个和谐美丽的村庄常开不败。

图片19

陈独秀先生曾用“百卉之萌动”形容青年,而“百卉之萌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够给予滋养的土壤。如今,对我而言,绽放青春之花的土壤,就是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代办村。2023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代办村驻村,不知不觉已在滇南这片融合傣彝民族风情的纯朴土地上走过近六个月时间。

从中原大地来到西南边疆,面对方言、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种种差异,我努力让自己把心“驻”进来,从详细了解乡情村情开始,做好国情调研工作,学会讲“群众话”,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听取民意,了解大家内心感受和需求,真正熟悉代办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社会事务的实际情况。力戒浮躁和好高骛远,珍惜时光,努力沉淀,规避工作中的浅尝辄止、浮光掠影,逐渐了解基层、懂得基层、融入基层,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来到代办村后,“石榴红”傣彝普法调解队的实践吸引了我的目光,少数民族乡贤和退休教师等组成的队伍,主动承担起村中民风、家风、村风建设、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一口流利的民族语言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围炉普法、篝火晚会“花样”的形式,把民族文化同普法和矛盾纠纷调处相结合,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有效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全村社会秩序稳定向好。我从中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千丝万缕系民生,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运用法治惠民生、保安全,促发展优势,抓末端、治已病,抓前端、治未病,提升矛盾化解质效,依法保障群众权益。

初到代办村,看到全村烤烟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以上,总种植面积、收购总量、交售总金额都有所突破,我由衷的欣喜,但深入了解后,我逐渐发现劳动力不足、资源耗竭等不利因素给代办村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困扰。面对区域发展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带动不足,如何在稳住烤烟支柱产业地位不动摇的同时,做大做强菜山药等特色农业,发挥产业带动示范效应,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要加快推进村级产业化经济良性发展,留住更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要走村入户开展农业知识宣传,鼓励农机具等资源的共享,减轻农民们的劳动强度。聚焦问题,持之以恒开展好“深、实、细、准、效”的对策性调研,向村两委成员、村民求教,独立思考,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造福群众的实际举措。

通海文庙内写有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驻村工作的职责就是要为发展献策、为群众谋利、充分发挥各方面所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农村是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需要我们逐步转变角色,摒弃校园中的“学生气”,多做小事杂事,多理琐事难事,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经常性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以“空杯心态”汲取群众智慧,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更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精准回应群众关切。通过日拱一卒的“磨砺”不断提升本领,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无悔青春答卷。

编辑:杨宇峰
关闭
玉溪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