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海口镇松元村委会是全市唯一一个彝、苗、汉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委会,属典型山区村委会,全村耕地面积2.24万亩,辖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共有1170户3425人,其中彝族2600人、苗族340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5.91% 、9.93%。近年来,松元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抓党建促村集体经济增收,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禀赋,做好资源、项目、产业、投资“四篇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增加全村各族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强集体”与“富群众”有效衔接,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基础,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乡村振兴之路。
做好资源文章,在开发上拓渠道。一是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好石门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松元彝族太平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四弦歌曲、草狮子舞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牌成立松元太平花灯传习所,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人才,组织少数民族刺绣培训,为待业妇女谋划新就业途径。二是促进文化资源实现市场化运作。于2023年4月成立村集体独资的海彝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旨在促进传统民族文化活下去、火起来、走出去,同时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加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海彝旅游文化有限公司依托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节庆赛事,整合27支文艺队,主动对接文旅市场,承办文体活动、承接商业演出、制作出售文创产品等。
做好项目文章,在作为上再主动。一是党建引领挖掘项目潜能,创新合作模式助农增收。2023年松元村委会主动服务项目,建立“党总支+村办公司+国有平台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澄江国投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村办公司收取管理费15万元,负责做好90亩土地整治旱改水项目地块管理工作。二是强化运转机制,集体经济收入迈上新台阶。村办公司做到生产全过程管理到位,以最高标准达到验收要求,目前土地整治旱改水项目地块大春栽种水稻已达到项目验收入库标准,扣除生产管理成本后,村办公司年底预计实现管理服务纯收入5万元。
做好产业文章,在服务上促提升。一是挖掘产业潜能,构建新型联合体。为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产供销不畅的瓶颈,松元村引进工业辣椒种植产业,成立澄江市松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澄江市富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农业,采取党总支主导、农户种植、公司收购的模式,按照统一订单、统一种苗、统一肥料、统一收购的“四统一”方式推进辣椒标准化种植。二是实现“壮”村级集体经济和“富”村民钱袋子“双赢”共进。2022年全村推广种植工业辣椒760亩,平均每亩收益达6000元,累计销售量600余吨,村集体增收7万元,群众收入显著增加,形成农户直接获得产品销售收入,村办企业获得组织管理收入的“共赢”局面。2023年松元村累计签订工业辣椒种植合同1805亩,种植户达301户1106人,预计收入1000万余元。
做好投资文章,在发展上再发力。经过市场调研发现鲜辣椒经烘干后销售产值可提高约50%,为增收稳定持续惠及村民,村办公司(澄江松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继续开拓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实施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建设工业辣椒烘干生产线,延长工业辣椒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工业辣椒烘干生产线建设项目由2023年中央财政资金初期投入70万元用于烘干生产线基础设施建设。村办公司通过招投标程序获得烘干设备采购资格,为打破融资瓶颈,村委会通过银行贷款方式,由7名村“两委”及监委人员共同担保,以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0万元、村镇银行贷款110万元,用于采购烘干设备。项目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村办公司收取每公斤鲜椒6.5元烘烤服务管理费,预计2023年可实现54万元收益。
通过以上措施,松元村乡村振兴激发活力,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各族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更足。
(澄江统战部 马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