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贯穿工作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铸魂、用红色基因固本、用中华文化培根、用通用语言促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铸魂
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体系教育和社会形象教育,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出台具体方案,常态化、分众化开展宣教,把党的阵地建到村村寨寨,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依托各级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抓牢党员干部教育。结合“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等活动,做实干部职工宣教。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各族青少年手拉手等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青少年心灵深处。重视全社会宣教,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报台网微端屏”一体发力打造媒体矩阵,组织开展“共话民族团结进步县(市、区)委书记访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学习测试”等活动,持续抓好“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拍摄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片,连续在市电视台、各类媒体播放。实施全市771个村(社区)宣传全覆盖工程,“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坚持用红色基因固本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投资6.9亿元加快打造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建设聂耳音乐广场、文化广场、公园,打造聂耳山、桥、雕塑群等标志性建筑,完善聂耳大剧院、纪念馆、音乐厅等文化传播阵地。建立聂耳和国歌研究院、研究会、聂耳文化研究室等理论研究平台,组建聂耳民乐团、大学生管乐团、少儿管弦乐团和792支聂耳百姓合唱团(小分队),推出访聂耳故居、听红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唱《义勇军进行曲》的访、听、温、唱“四合一”沉浸式红色学习体验场景,“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影响广泛,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用好“南疆丹娘”孙兰英纪念馆、民族代表人士李和才故居等22个红色教育基地,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激发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坚持用中华文化培根
建成“青花街”“十里文化长廊”等一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城市地标,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花腰恋歌》荣获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两项大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滇剧《水莽草》等一批文艺精品斩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打造了华宁陶、江川铜、通海银等特色文化产品。傣族服饰和彝族花鼓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通海县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腰傣、青花瓷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玉溪的新名片。
四是坚持用通用语言促融
聚焦民族地区推普重点难点人群,组织开展国家通用语摸底调查工作,精准摸清全市不通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人口5068人,通过实施建档管理、入户送教推普服务、在校学生“小嘴带大嘴”等措施,一对一精准帮带。积极组织开展普及普通话示范村创建活动,着力营造农村普通话使用氛围,不断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学习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语言扶贫APP,积极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有普通话学习需求的人员推广“语言扶贫 APP”,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4万人通过APP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抓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学校推普率达100%,提前两年完成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标准,成功创建3所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49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92所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